「樂齡與設計」延續橋接計畫的「白色設計」,是陽明大學執行高教深耕計畫的子計畫。於107學年度上學期,針對高齡者的衣食住行等照護議題,邀請華碩公司設計部門的蔡敦仁博士,以及陽明視覺文化研究所的葉嘉華教授與黃桂瑩教授,開設強調實作的微學分博雅通識課程。三場「樂齡與設計」工作坊,包括「移動近未來:高齡載具設計」、「樂齡時尚設計」、「飲食與記憶:高齡失智的定義與照護」,並且與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合辦,邀請交通大學建築所的侯君昊教授,進行「生活在空間資訊之海」的專題演講。

三場以衣、食、行為主題的工作坊,學生來自各學院與研究所,我們除了邀請來自學界與業界的跨領域專家進行專題演講,也讓學生進行田野觀察及長輩的深度訪談,希望設計能夠真正貼近長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坊的分組提案設計與實作,現場熱鬧滾滾,我們將教室改造成車庫,讓修課學生拿起榔頭,敲敲打打;將教室變身為老爺爺與老奶奶的衣櫥,讓學生可以挑選新舊服飾,穿穿搭搭;也租用北投的專業廚房,讓學生捲起袖子,切切煮煮。這次的期末成果展,內容涵蓋這三場工作坊的設計理念,以及陽明大學修課學生精彩有趣、美觀實用,並且營養好吃的期末成果。

陽明大學深入社區,關心高齡者的衣食住行育樂,「樂齡與設計」未來將持續開設類似的微學分工作坊,也邀請校內外師生,一起來參與!

主辦單位 – 陽明大學樂齡與設計學分學程
合作單位 – WHILL、進化論工業設計、樂齡網、逗號洋行、囍廚廚藝教室

移動,隨心所欲

設計圖
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
作品結構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單輪電動輪椅

組員|何信澤、葉語璇、蘇琮翔、謝允中

Question

看到騎樓空間狹小,有各種攤販及機車阻擋,且傳統輪椅輪子過大且在兩側,導致旋轉半徑過大,輪椅轉向不易。當輪椅要上樓梯時,為了上樓順利,都是要倒退上樓梯,如此坐輪椅的人會前傾滑落輪椅。

Solution

將輪子改成單輪,將旋轉半徑減至近乎為零,也解決傳統輪椅輪子在兩側導致寬度過寬的問題。在椅背上加裝安全帶,防止高齡者滑落輪椅。

結構與原理

利用球形輪胎以及十字形懸吊系統,透過伺服馬達,進行四面八方的移動,搭配專用APP控制車輛的移動,當我們傾斜手機時,可以根據傾斜方向控制方向。

設計圖
作品全貌
作品下層
作品中軸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風火輪屁墊

組員|李佳偉、林怡廷、駱家榆

Question

  • 在榮總的美食區看到長輩從座椅移動到輪椅上或是站起來時,起來的空間較小。
  • 許多椅子的高度太低,長輩們會不好站起來。
  • 從車子要站出來時,常常因為很難轉身,讓長者很不方便。

Solution

  • 用能夠旋轉的坐墊讓長者的腳從桌子下轉出來比較方便。
  • 我們的坐墊有增高的功能,能夠方便長輩們站起來。
  • 可以旋轉的坐墊,減低和車子座位的摩擦力,讓他們方便轉身。

結構與原理

上層以坐墊黏在一個硬紙板上,下層是一個硬紙板的底座再加上防滑墊。中間用一個軸承做連結,讓他可以轉動。為了減少坐墊傾斜的問題,我們在兩層中間加上瓦楞紙板,解決這個問題。

設計圖
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
作品結構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隨心所欲菜籃車

組員|李聆寗、林妤靜、邱柏翰、鍾佳芸

菜市場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共同回憶,更是老年人的社交場所。但實際探訪石牌自強市場後,卻發現環境並不友善:凹凸不平的路面、騎樓的上下階梯、沒有休息空間的公車站牌等等,種種問題讓逛菜市場變得不方便。

當時,我們看見一位阿嬤推著輪椅前進,原本乘坐的空間堆著採買的東西,這有趣的畫面不禁讓我們思考:是不是能做出一台能克服高低階梯、能推著行走,甚至能當作椅子休息的菜籃車?

因此,我們買了一台陽春的菜籃車進行改造,將靠近把手的後輪改成能爬階的三輪設計,多加裝了前輪,且將煞車零件做大,腳踏即可,不必彎腰固定。

接著,我們在菜籃兩側加裝各一半的坐墊,將拉桿把手平放在菜籃蓋上增加骨架強度,兩邊的坐墊翻上來即是舒服的臨時椅,可提供人們短暫休息的空間,平時不占位,重量也較加裝在旁側的掀開式座椅輕巧,較符合老人們的需求。

設計圖
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
作品示意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助行椅

組員|盧廷洋、羅軒筑、楊易

在榮總觀察到高齡的長者,在移動時往往需要透過家人的攙扶或是助行器、拐杖的幫助,在座位上起身時也需要藉由物品的支撐椅及他人的協助做到站立的動作。

相較於年輕人肌肉較有力,不需藉由物品或攙扶即可自由移動,我們希望提供無法久站、久坐,但仍具有一定行動能力的長者,藉由助步器與坐椅的結合,並加入移動式坐墊的概念,可以在使用助行器一陣子可坐在椅子上休息,在椅子上起身時透過移動式椅墊的助力輕鬆且穩定的回復站姿。

時尚,輕鬆自在

組員|朱晟安、紀欣吟、劉昀昌

本組設計重點在於亮色系顏色之使用,並挑選美觀與功能兼備的服飾。讓爺爺奶奶愉快的步伐和明亮、溫暖的身影,點亮灰矇矇的台北街道!

組員|尤俐婷、高子茜、劉保良

本組設計主要以50週年結婚紀念去發想,服飾的整體感呈現出比較溫暖、和諧的色調,營造復古、文藝氣息的風格,以符合6、70年代的氛圍。

組員|湯真、葉語璇、謝宇翔

本組設計主要走的是文青簡約路線,保暖高質感又舒適,顏色則以老年人較能夠接受的大地色為主。

組員|林妤靜、鄭瞳穎、黃莉婷

本組設計走造型單純、純樸風格,適合野餐但又不失莊重為主。服裝講究輕便和天然且親膚的質材。本組並嘗試設計飾品,由昆蟲飾品點綴帶出童趣。

組員|李碧霞、任芝華、李佳偉

本組設計重點在於預防長者跌倒及尿失禁,並選用剪裁寬鬆,面料柔和,親膚的設計款式。讓長者在定期與老朋友一起喝茶敘舊、參加唱歌之類的社交活動時,可以自在愉快。

助教穿搭示範

製作|徐常齡、唐聆真、吳柏成

本課程專業助教依同學原有造型設計重新發想,以時尚攝影和實物展示方式呈現。通過課程專業助教的示範,讓修課同學更加體會,要如何「玩」美才「晚」美。

藝文中心的午後
藝文中心的午後​
秋日出遊-神農坡版​
秋日出遊-神農坡版​

味蕾,人生記憶

鮭魚南瓜燉飯
蕃茄牛肉蔬菜湯

鮭魚南瓜燉飯
鮭魚南瓜燉飯
組員|楊易、羅軒筑、盧廷洋、劉昀昌、紀欣吟

男/82歲

身體狀況:

視力差、行動緩慢、肌力差、高血壓、年老輕微失智、腸胃時常不適。

相關背景:

務農(已退休),以前喜歡煮牛肉湯給小孩吃,喜歡吃飯加湯、重口味、喜歡抽菸喝酒。

黃金地瓜飯
清蒸鯛魚片
清炒高麗菜
脆口涼拌雞絲
番茄豆腐蔬菜蛋花湯
堅果豆漿飲
綜合水果優格

清蒸鯛魚片
清蒸鯛魚片
組員|黃怡璇、高子茜、鍾佳芸、劉保良、尤俐婷

女/70歲

身體狀況:

有部分假牙,但不影響飲食;有乳糖不耐症、輕微骨質疏鬆,醫師 建議可從飲食改善。

相關背景:

臺灣閩南人,從小在臺南農村長大,現與家人共居台北;偏好清淡、均衡,喜愛蔬果類,對料理接受度廣。

涼拌木耳雞絲
皮蛋豆腐
豆腐鱸魚湯
蛤蠣絲瓜
瓜仔肉
九層塔炒蛋

皮蛋豆腐
皮蛋豆腐
組員|許珮甄、陳彥誠、蘇琮翔、陳品妤

男/68歲

身體狀況:

牙口健全,輕微失智、高血壓。

相關背景:

來自於漁村的孩子,志學之年離開鄉村來到都市打拼,最懷念就著小小的燈光,跟著一家人圍在桌邊的晚餐時光。

地瓜葉菜飯
清炒紅蘿蔔絲高麗菜
香煎雞胸肉佐桔醬與芭樂醬
蝦仁板豆腐
紅棗銀耳湯

地瓜葉菜飯
地瓜葉菜飯
組員|陳宜蓁、吳秉宸、駱家榆、林妤靜、黃妤安

女/75歲

身體狀況:

輕度失智、第一級牙口正常、骨質疏鬆造成行動緩慢、淺眠、須強化心血管功能。

相關背景:

彰化閩南人,出身務農大家庭,嫁至新竹;喜愛客家風味,為求健康,減少重鹹。

彩色水餃
味噌湯

彩色水餃
彩色水餃
組員|賴君瑋、林家安、林家豪、劉昱

女/73歲

身體狀況:

目前正由中度失智症轉為重度,動過膝關節手術,有骨質疏鬆、高血壓以及輕微牙周病。

相關背景:

閩南人,出生即是臺灣光復,小時候就離開父母過著辛苦的生活,教育程度到國中;18歲時與山東來的外公結婚,育有一子兩女。

地瓜餅
蒸蛋
胡麻菠菜
雞腿捲

雞腿捲
雞腿捲
組員|李聆寗、林怡廷、陳禹安、何信澤

女/93歲

身體狀況:

全口假牙、無嗆咳導致肺炎住院病史;ECOG 1、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CKD stage 3)病史,穩定規律服藥。

相關背景:

居住在基隆市的本省人。

香蕉糯米
番茄蔬菜湯
大蒜雞
南瓜蒸蛋

香蕉糯米
香蕉糯米
組員|賴君瑋、林家安、林家豪、劉昱

女/81歲

身體狀況:

全口假牙,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相關背景:

與老公同居的泰雅族奶奶,家裡有什麼就吃什麼,食慾佳,偏愛甜食;早上和老公上山種菜工作,晚上下山上教會。

年長者的形象∕心理

「In what ways will you describe an old person?」

在兩百多年前的英國醫療手冊和文學寫作中,對於年長者的定義(60歲以上),以及「人們如何接受自己年華老去」,以及「怎麼妥善安排退休生活」等議題,已有相當現代化的認知。跟今天一樣,年長者因為職涯變化、經濟及生理條件的衰退,往往在社會上遇到種種誤解、歧視與困境。透過年長者心理學的闡述,我們了解到年長者所需的和一般人並無二異,同樣需要認同,旁人的體貼與鼓勵。年歲老去並不等同於失去生產力,年長者的豐富經歷更是社會的重要資產,有待我們帶著敬意發掘、學習。透過尊重與理解,我們才能真正擁有一個「樂齡」社會。

失智照護∕飲食

年長者因生理狀態的改變,需要我們以體貼的心,為他們量身打造合宜的照護計畫。其中,失智長者照護∕飲食因為同時涉及生理與心理層面的考量,特別具有挑戰性。失智長者有如在時光隧道中逆向行走,在生理機能退化的同時,失落的記憶與日漸萎縮的認知,讓他們回到嬰幼兒般的身心狀態。照護者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去照顧最為親密但日漸陌生的家人。透過第一線照護專家的經驗分享,我們除了理解失智症狀,亦體會到陪伴者所遭遇的困境、失落與痛苦。失智症既殘忍也溫柔,它不是突發的急症,而是一場漫長的歷程;疾病奪走了我們熟悉的長輩,卻也給予我們陪伴病患的珍貴時間。

家的記憶

在照護失智、處理「遺忘」的同時,我們如何留下珍貴的記憶,甚至透過味蕾上的神秘線索,喚起長者深藏在心中的美好時光?透過如《留味行》般殷切地「追尋記憶中的味道」,我們看見食物與記憶的緊密連結。而在這次工作坊中,學員們透過與家中長輩的訪談、互動,為他們打造適口合心、充滿親情之愛的菜餚。暖暖的體貼心意,以及專業的營養學知識(軟硬度、食材大小、營養均衡),是高齡飲食照護中缺一不可的兩項支柱。也唯有這樣的身心相伴,才能讓長者吃得健康且舒心。

從飲食出發,我們連結了失去記憶的長者和努力想記得的陪伴者。記憶難言,好在佳餚易入口,說不出口的話與心意、理不清的思緒都能融入道道珍饈美饌,留待親愛的家人一起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