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2020 數位安康

作品簡介
INTRODUCTION

當Live House使用的初衷是「觀者與表演者的臨場互動」,卻面對疫情帶來的「距離保持規定」,矛盾的兩項陳述,會需要能兼顧兩者的空間服務體驗設計。

以Live House為起始點,有太多其他領域的服務正在面臨相似情況,在無法完全割捨線下體驗的狀態下,這些服務可以如何進行,才能避免在疫情過後,無法順利恢復線下的運作模式,導致服務樣貌的極端改變?又或是這些服務的確可以順應疫情的背景,配合此節點轉型為純線上、或線上線下整合的機制?這件議題的思考與處理方式,將可以帶領更多相關討論,在疫情後的世代,重新檢視我們的生活模式,進而討論人類作為設計服務機制的主體,該如何整改、回應非人力因素下,人類社會出現的衝擊。

設計概念
DESIGN CONCEPT

我們的核心概念是希望在觀眾與觀眾、觀眾與表演者間的「物理距離」需要被劃定的前提下,試圖藉由其他創新機制的額外賦予,讓觀眾可以「同時兼具安全感與享受Live House表演的互動感」。創新機制包括空間配置的重劃、觀眾感官刺激的客製化、與表演者互動的模式翻新等手法。我們希望這些其他感官刺激或新鮮感的提供,能作為需要與旁邊觀者持距離的條件補償,盡力最大化的保持觀眾最初前來Live house享受演出的元素:見到真人才能帶來的,單就影片畫面無法提供的臨場感;體會身邊許多陌生人群與自己共同為同一演出團隊歡呼應和的歸屬感;Live House演出才能享受團隊演唱demo曲目的驚喜感;以及觀眾之間會主動發起的臨時互動(穿著特定衣服、或場內傳遞特定物件等)。

結論與建議
CONCLUSION & REFLECTION

一版的原型(舞台在前方,底下觀眾區域在方框內),之後開始思考觀眾單純被框在方格內會讓觀眾覺得被束縛,沒有辦法順利與其他觀眾互動,所以希望有其他額外服務可以平衡行動自由的缺少。於是第二版模型被開發,加入玻璃隔間的概念,並另外新增「音效呈現效果客製化調整」、「文字互動傳送台上佈景」的機制。最後回頭思考第一版模型是否可以在不增加新服務的狀態下優化,所以第三版模型產生,將舞台位置調整到場地中央,讓觀眾的距離可以分散得更適當。

課程組員
MEMBERS

  • 蕭立揚(醫學二)
  • 臧雨儂(百川學程三)